什么是社会健康?
1.1 社会健康定义与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的安宁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维度。其中,将社会健康定义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可以助力个体之间顺利的沟通与合作,不良的社会关系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谓社会健康,即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行使社会功能的一种积极状态,既包括人的主动适应,又要求周围环境的协调稳定。一般来说,社会健康体现在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或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强调居民良好的社会适应①、社会支持②和社会网络③关系。同时,社会健康也受环境、社区和社会群体等非个人因素的影响,是个体与社会综合健康状况的体现。近年来,社会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和行为学领域。作为城市健康发展愿景,社会健康的概念解读以多维视角呈现,与社会健康相关的高频词汇有: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社会网络、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社会纽带、社会认同、社区意识、社会凝聚力、有意义的社会接触、密友的可获得性等。
此外,多年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社会健康的主体具有鲜明的跨层级特性,即个体和群体双层级的健康社会关系。
个体层面的社会健康主要取决于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与交往行为。人们适应于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可以充当压力的“缓冲因素”,进而影响居民的社会健康。在群体层面上,凝聚与融合是形成社会健康的关键环节。集体内部的信任与相互支持行为会促进集体行为,增进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进而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群体社会健康。社会健康具有动态性,个体间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助于增进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凝聚力,为群体社会健康提供更多可能。
2 社会健康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社会健康状态是由个体及其性格特征、社会经济状态和生活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生活环境既包括其家庭、团体、社区、机构、地方规范等社会环境,也包含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空间、住房、道路等建成环境,它们密切相关且共同构成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宏观环境系统会与个体的微观系统不断互动而渗透影响。
(1)个人与社会经济属性。居民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本身即是一种社会资源,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撑与物质依靠,社会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往往与居民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历、住所、社会经济状态等条件密切相关。人们的身心健康状态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与自我适应能力。
(2)建成环境要素。建成环境对居民社会健康的影响仅次于个人特征。对建成环境的主动干预能为促进公众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超市、菜场、路边小摊等空间场所是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这些场所的可达性、多样性、美观性、可步行性等都会对邻里互动和社会支持产生影响。图书馆、学校、社区中心、社区公园等可以为集体行为提供必要的场所,促进社区的社会融合,形成良好氛围。除了客观环境因素,居民的内在需求、环境感知与对环境的现状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健康水平。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新住宅在质量上的提高和数量上的增加,都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刺激居民与其邻居产生更多的交流。
(3)社会环境要素。居住地点与居住方式会影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方式。这种影响在城乡社区差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引发大批城市居民的迁居行为,与农村中稳固的地缘关系形成强烈反差。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不稳定性、封闭式住区和公寓式住宅降低了社会交往的可能,城镇居民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居民。此外,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更为突出,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住会减少其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但社区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可以缓解或部分替代老年人对亲属的精神需求,社区的安全、友好等环境氛围也对老年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有正向作用。
本文引自微信公众号“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文章——【健康城市的社会维度】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居民社会健康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 | 上海城市规划。原作者:董慰 朱家慧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