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大会】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宁静感的理论研究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08.png)
2023年8月25日,“2023(第五届)建筑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新噪声法形势下的宁静建筑”分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孟琪教授分享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宁静感的理论研究”主题报告,报告基于空间感知要素对宁静区感知的不同要素进行分析,并将宁静分为六个不同维度,对其塑造方式和行为适用性进行介绍。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07.png)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4.jpeg)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孟琪
演讲内容
噪声污染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环境污染因素,它不仅危害公众心理健康,更会对生理以及专注力造成损害,因此建设宁静空间尤其重要,宁静区除了能够提升公众健康与人居环境品质,也是噪声法的有力实践。1996年欧盟就开启了宁静区的研究工作,通过声级标准定义城市安静区,并在后续研究中强调景观感知对识别安静区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宁静区研究中,已将客观声级指标、主观感知评价作为定义城市宁静区的重要依据,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只相对模糊地形容了宁静体验的某一方面,感知要素对宁静体验的影响尚不明确。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6.png)
研究背景
研究团队设计了相关实验,围绕宁静感理论,以及感知要素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访谈形式获取受访者关于宁静感的重要信息,将访谈内容概念化生为五个关键词,即需求、场境、感知、体验、效果。
需求包括听觉、视觉和心理需求,听觉需求包括对低噪声、自然声的需求;视觉需求包括对自然场景、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场景的需求;心理需求是主要的需求层次,包括调节精神状态、获得情绪价值、恢复注意力的需求,体现声环境对人们负面心理的缓释作用。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1.png)
不同场境和空间类型的匹配
感知是意识对城市宁静区环境、空间觉察与知觉的初始过程。感知能够让人产生是否宁静的判断,因此,将其确定为核心类别。感知包括环境感知和空间感知,而环境感知又分为“声环境感知”与“其他环境感知”两个方面。声环境特征中,声压级较低、噪声数量较少的感知强度较弱的声环境能够产生宁静感。其他环境感知包括空气感知和热感知,空气清新、具有较好嗅觉评价的环境利于宁静感的产生,具有较高热舒适性的环境对宁静感有促进作用。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5.png)
访谈中不同感知因素被提及频次和影响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2.png)
不同感知要素影响宁静体验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13.png)
不同安静区的行为适用性与塑造方法
孟教授总结到,希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宁静感的理论框架,能够作为理论研究路径,推动城市宁静区研究系统性发展,并且提高对不同感知维度的认识,将环境、空间感知要素作为宁静区的评估工具和辅助设计工具,有效推动城市宁静区的研究重点从传统的噪声防控向综合的声景质量提升转移,并更好地服务于后续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
往期回顾:
7.中国健康城市发展“数字画像”——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研究进展
![](http://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8/10244959/images/47808409.png)
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适应建筑行业市场发展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环境,2017 年4 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共计22 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联盟由致力于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健康宜居环境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设计院、地产开发商、医疗机构、设备厂商、物业管理公司、施工单位等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联盟跨越传统建筑行业,凝聚医疗卫生优势资源,旨在推动跨学科、全方位的产业主体汇集,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助力科技服务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领中国健康建筑产业发展。
联盟以以人为本、产研结合、创新驱动、服务行业为引导,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工作原则,从事健康建筑理论研究、技术体系构建、标准规范编制、产品设备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健康理念普及、产业人才培养,通过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行业共荣拉动核心凝聚力,加速科技创新提升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