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 · 健康社区 · 健康小镇 · 既有住区健康改造 · 健康建筑产品

 

HEALTHY BUILDING - HEALTHY COMMUNITY - HEALTHY TOWN - HEALTHY RETROFITTING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 - HEALTHY PRODUCT

 

HEALTHY LIFE

健康建筑标识网

HEALTHY BUILDING LABEL

2024第二十届绿建大会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在郑州顺利召开!

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活动    2024第二十届绿建大会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在郑州顺利召开!
健康建筑       
2024年5月13日-14日,2024(第二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绿城河南郑州隆重召开。大会以“助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引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汇集众多业内精英,探索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期间,“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作为历届绿建大会的特色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至今已成功召开8届。
本届“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
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孟冲教授级高工与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联合主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余刚院士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张吉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清勤教授级高工,湖南大学张荣鹏教授,立体园林建筑产业联盟常务理事长袁清扬先生,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建筑事业部亚太区战略总监邢娜女士,际高建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凯先生,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李珺杰副教授,重庆大学刘欢助理研究员出席,共同就当下健康建筑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标准体系、技术研发、管理与案例等进行全方位的分享与研讨。

 

 

 

主持人:孟冲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健康建筑研究所所长,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等职。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重大课题3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主编或主参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3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10余项。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领军人才”、“百名暖通空调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主持人:张寅平

博士,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杰青、创新群体负责人,北京市室内空气质量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主席,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Energy Build.、NSO, Carbon Neutrality副主编,多个国际SC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编委。发表SCI论文300余篇,h因子72 (WoS合集);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榜单。主/参编40余项标准,获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日本“井上宇市亚洲国际贡献奖”。

 

 

 

 

致辞领导:余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环境科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院士指出,健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非常重视健康建筑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推动健康建筑的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未来健康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要坚持以下几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标准走出去,提高中国标准的影响力;继续深化健康建筑研究,创新研究路径和模式;加强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标准实用性,利用城科会团体标准委员会的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在低碳绿色的框架下,探索健康建筑发展新模式;强化健康建筑的理念和成果,提高公众对健康建筑的认知;加强和政府的联系,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促进健康建筑事业发展。祝愿中国健康建筑可以走出去,影响更多国家和地区,为人类居住环境做出贡献。

 

 

 

演讲嘉宾:张寅平

博士,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杰青、创新群体负责人,北京市室内空气质量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主席,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Energy Build.、NSO, Carbon Neutrality副主编,多个国际SC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编委。发表SCI论文300余篇,h因子72 (WoS合集);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作者榜单。主/参编40余项标准,获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日本“井上宇市亚洲国际贡献奖”。

 
报告《关于制定我国室内空气质量工程控制标准的思考和研究进展》指出,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工程标准应充分考虑国情。目前,我国室内空气质量工程控制标准主控污染物及其阈值如何确定,是长期困扰我国室内空气质量领域的基础问题。在国家135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项目支持下,张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采用疾病负担和健康收益的破解的学术思路,调研了我国及省级行政区的室内空气污染物造成的疾病负担,获的得了根据疾病负担排序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主控清单,发现相应经济损失约占年GDP的3.45%,主控污染物阈值可根据经济净收益最大化确定。通过医工结合实现贯通认知、行业协同实现贯通控制的学术思路,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工程标准的关键需求和基础科学问题。报告最后指出,防病建筑不是真正的健康建筑,健康建筑增进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演讲嘉宾:张吉秀

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助理、北京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外围护体系及燃煤电厂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文章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牵头主编国家、行业 、团体标准6项。

 
报告《高效节能墙体系统研究与低碳技术集成示范》指出,超低能耗建筑厚重的保温层在多高层建筑中应用具有安全性、耐久性问题,且多层墙体施工工序复杂、质量难以控制。基于AAC板材自身轻质、具有一定自保温性能的特点,以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墙体传热性能要求和多高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墙体的需求特点,研发了以AAC为墙体围护和保温主材的新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外墙系统,该系统具有与建筑同寿命、防火、无外保温脱落风险的特点,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外墙设计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报告通过研究背景,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工程应用示范等五个方面,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该AAC新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墙体系统的开发过程。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墙体系统的构建、施工工法研究、墙体系统性能评价、预制复合外墙板四大步骤,目前已在示范工程应用落地。该墙体系统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并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演讲嘉宾:王清勤

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健康建筑联盟理事长、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健康建筑、绿色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节能与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和构建了健康建筑标准体系。

 

报告《健康建筑设计要点与实例》主要介绍了健康建筑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健康建筑设计要点、实例分析与发展展望。报告指出,以《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涵盖全过程、多尺度、多层级的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根据《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和《健康建筑设计标准》指导,健康建筑设计要点涵盖了规划、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等各专业内容。报告以一个夏热冬冷气候区健康建筑运行标识三星级办公建筑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健康建筑的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暖通空调、给排水设计、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设计要点。未来,健康建筑的发展应坚持深化基础研究,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健康建筑的规模化应用。
 
 

 

 

 

演讲嘉宾:张荣鹏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归国前曾任美国人居环境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纽约Delos健康建筑集团高级主管、梅奥医学院助理教授。于同济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建筑人居环境对人员行为及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系统的新型节能技术与智慧运维。作为建筑科学方向带头人参与了美国人居环境实验室的创建与运行,协助团队于2018年荣获国际爱迪生奖(Edison Award)。作为核心科研人员参与了商用建筑能耗在线模拟与评估系统CBES平台的创建,于2019年荣获具有科技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国际R&D100奖项 (R&D World)。

 
                       

报告基于地铁通乘大数据的城市人员流动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分析介绍了张教授在健康建筑相关领域的工作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其基于地铁通乘大数据的城市人员流动对疫情传播的影响分析的研究工作。研究指出,城市的人口流动会极大影响流行病病毒传播,是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聚焦于人口数量众多和流动水平高的大型城市,利用城市地铁通勤数据来探索人口流动对流行病风险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将旅行距离和人员数量考虑在内的新型分析模型,并构建了评估人口流动对流行病风险影响的指标体系。该研究可以为城市健康人居环境的营建和管理提供新的建设思路和分析工具,对其格局规划和地铁建设提供健康风险防控方面的建议,并为优化城市防疫资源的分配提供指导。

 

 
 

 

 

 

演讲嘉宾:袁清扬

立体园林建筑产业联盟常务理事长。长期从事绿色建筑和立体绿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主导了“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知识产权体系的搭建,并首次将该创新建筑模式推向全国市场。2019年起,牵头与各大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立体园林绿色建筑”三次列入住建部年度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代表主编单位参与编制了《城市森林花园建筑设计标准》、《立体园林建筑评价标准》。协同相关机构,推进了全国各地四十多个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的落地以及试点项目的实施。在《建筑科技》、《住宅产业》、《新型城镇化》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与研究报告。受中央军委后保部邀请,多次为全军负责保障房建设的各级领导作报告。
 
报告《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指出,立体园林建筑作为健康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以生态引领、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将园林思想与低碳技术融入建筑技术,极大地提升健康居住使用品质。目前立体园林建筑在实践中遇到了大进深采光、临户私密性等诸多问题,为规范项目实践、保障整体质量,编制了《立体园林评价标准》(T/CSUS 73-2024),六月起即将实施。标准将为各地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消费者购房决策提供参考。立体园林建筑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已三次被纳入住建部年度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全国四十多个城市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支持,技术标准体系正逐步建立。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践行了国家绿色、创新发展理念,重构了建筑与环境、功能与空间的关系,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城市繁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对住房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演讲嘉宾:邢娜

杜邦可持续建筑解决方案亚太地区战略总监。制冷与低温研究生硕士,LEED AP,PMP,建筑节能工程师。建筑行业从业经验18年,曾就职于CABR、欧文斯科宁、索普瑞玛及德国慧鱼等建筑领域领导者企业;参与过多个国内外重大创新型建设工程项目;擅长建筑热工、建筑室内流体、室内热舒适、热湿耦合等仿真模拟分析;擅长各类建筑被动式节能措施、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与自控方案优化;擅长保温、防水、锚固及加固等功能性建筑材料与系统的研发、应用及系统集成模式创新。
 
 

报告《湿气安全健康建筑实践探讨》指出,随着我国建设领域规范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室内环境更高品质的追求,除了满足规范强制的结构安全、防火、防水和节能之外,建筑热湿的重要性逐步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认同。从节能理念中“被动优先”的角度出发,我国在除混凝土结构之外的围护结构湿气管理研究,都缺乏大量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借助杜邦建筑科学中心在建筑热湿领域的工程经验,结合计算机仿真和工程实践研究,湿气安全应成为是健康建筑中不可忽视的考量。结合工程实践、法规发展、构造做法等内容,报告从建筑湿气风险、湿气传递、湿气控制三大方面详细分享了建筑湿气安全的概念、建筑湿气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系统做法。

 

 

 

 

演讲嘉宾:王春凯

际高建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多年致力于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区域能源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从事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调湿的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的全流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工作,历任第一批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青年委员、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专家、珠海市绿色建筑委员会专家等。
 

 

报告《浅谈基于低碳理念的健康人居思维》指出,随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全周期特点。社会与生活环境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需求与健康问题是不同的,疫情爆发后,人们对居家生活健康性、安全性、舒适性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更加重视建筑的功能和定位,如何打造健康人居,已成为后疫情时代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产业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作出探索和实践。报告从健康的空气质量、水质、光环境、声环境、热舒适环境、精神与意识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健康建筑所需要具备的健康性能和实践中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从项目实践的角度分析和肯定了健康建筑性能的实际价值。

 

 

 

演讲嘉宾:李珺杰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2022-202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入选北交大青年人才计划。发表论文 80 余篇,其中 SCI/CSSCI论文 20 篇,中科院一区及二区 7篇、《建筑学报》7 篇,获得《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年度最佳论文奖,获得专利 15项;出版著作6部,1篇文章收录首都高端智库报告,1 篇评论文章收录人民日报(海外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等共 21项。相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AHA 年度总冠军(国际最高奖)、获得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多个单项冠军。主持建成零碳示范建筑项目5项,设计项目入库于国家级备灾仓库。
 
 

 

报告《人境交互-灾后环境下的人体空间感知检验》介绍了李教授围绕建筑、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对高性能低排放建筑设计与实践、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的韧性体系建构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工作。研究采用EEG+VR+LEC评价方法探讨温度和空间开放度对灾后人群生理恢复的耦合影响。针对灾后环境下的两个变量,即温度区间和空间开放度展开对照组实验。在温度环境下,研究选取了三个温度区间,即高温区间、中温区间、低温区间展开对照组实验;在空间开放度层面,选取了三个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包括临时应急板房(封闭空间)、项目组设计的应急建筑BBBC的半室外部分(半开放半封闭空间)、空旷的自然环境(开放空间),由此建立了温度-空间开放度矩阵。通过生理参数指标和主观问卷的心理参数指标,对9种模式下的灾后环境展开情绪恢复实验。研究结论反映出不同温度和空间开放度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在灾后资源有限情况下,高效合理地优化以人为视角的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依据。

 

 

 

演讲嘉宾:刘欢

博士,助理研究员,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曾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交流访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参与项目5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近20次。曾获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等省部级奖励和荣誉称号3项。
 
 

 

报告《室内热湿调控下微生物群落演变及其健康风险研究》指出,住宅热湿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组成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室内居住者健康。报告介绍了刘欢助理研究员在室内热湿调控下微生物群落演变及其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往研究多关注住宅热湿环境变化下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但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较少。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和培养法可以识别全国不同气候区住宅微生物物种组成、浓度和功能,并同步分析室内热湿环境、每小时空气交换量、地理位置、室外空气污染的影响。研究揭示了益生菌的潜在益生功效、厨房物表细菌浓度分布特征、热湿环境变化下微生物响应相关机制,从微生物致病功能基因角度为居住者健康风险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创造更健康的居住环境提供建议。

 

 

2024年5月20日 17:18
浏览量:0
收藏